您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閱讀詳情
時間:2018-09-17 作者:管理員 來源:經濟參考報 瀏覽次數:3027
據經濟參考報報道,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聯合舉辦的“投資人力資本,擁抱人工智能:中國未來就業的挑戰與應對”報告發布暨課題研討會日前舉行。專家表示,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極大地推動知識經濟的形成,這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供了重大機遇,應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。
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表示,人工智能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生產業,創造了大量新就業機會,改善了就業條件,拓展了就業空間。但同時也帶來了就業結構的調整,其對就業的擠出效應正在顯現。她說,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的挑戰,應該把穩就業放在更突出的位置,以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的就業為出發點和著力點,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,與人工智能相互支撐、協同發展,以此推進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。
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認為,人工智能是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,應對人工智能應順勢而為。科學技術進步在替代就業崗位的同時,也創造了新的崗位,人工智能發展和增加就業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。她認為,各部門、各領域,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門應該具有兩個能力,一是前瞻性思維的能力,二是前瞻性行動的能力,知行合一,才能更好適應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。
報告課題組認為,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極大地推動知識經濟的形成,這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供了重大機遇,但也會帶來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深刻挑戰。人工智能所推動的知識經濟將在基礎資源結構、成本結構、市場結構、經濟結構、就業結構分配結構和貿易結構上有別于傳統經濟。隨著社會快速的老齡化和少子化,數量意義上的人口紅利消失將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。人工智能于此時興起,有助于解決中國在一些行業,特別是中高端服務業中存在的供給瓶頸,對于緩解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短缺具有關鍵意義。